本报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陈海波 通讯员王豪)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8日,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投入使用。作为我国地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该卫星的投入使用将大幅提高我国空间磁场探测技术水平,为我国地磁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磁场导航、空间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数据支撑。
“澳门科学一号”采用“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A星搭载高精度磁场观测载荷、能量电子谱仪、激光反射器等载荷,重点开展高精度地球磁场测量任务;B星搭载中能粒子探测器、太阳X射线探测器、激光反射器等载荷,重点开展太阳X射线和地球内辐射带能量粒子探测任务;A星和B星联合对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粒子的时空分布结构开展观测,设计寿命5年。
据了解,该卫星于2023年5月2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轨测试期间,卫星运行稳定,功能、性能正常,完成了卫星工程在轨测试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测试项目。卫星各载荷的科学数据经过自校自评,并与其他卫星数据和国际通用模型比对,验证了各载荷的功能和性能。卫星圆满完成在轨测试工作,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开展。据介绍,“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是澳门首个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也是国际上首个监测南大西洋异常区域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将在提升澳门科技创新水平的同时,助力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开辟内地与澳门科技合作新模式,树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新范例。国家航天局负责卫星工程组织管理,卫星系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和西北工业大学抓总研制,科学载荷由澳门科技大学负责提供,科学数据分析和应用由澳门科技大学、内地有关单位共同开展。
据悉,该项目鼓励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应用,未来将通过相关数据政策,深化澳门与内地、国际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澳门自身独特的区位与制度优势。目前,项目已与英国地质调查局、巴黎地球物理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丹麦技术大学等18家国际研究机构签订合作研究协议,助力澳门打造又一个面向世界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此外,项目还将持续推动航天科学研究与澳门青少年航天知识科普工作。(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房家梁】
中新网义乌11月29日电(董易鑫 单光辉 陈浩洋)来自也门的傲山在浙江义乌工作生活已有10多年,能说一口流利中文。他说,这归功于社区的汉语班。而让傲山自豪的是,他上汉语班的课程费,是平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获得的积分兑换来的。
义乌被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吸引了不少外商常驻。因为距义乌国际商贸城较近,当地鸡鸣山社区居住着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位外籍人士,被称为“联合国社区”。
鸡鸣山社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池圣灵 供图
从2003年社区成立起,工作人员每年都会走访居民、收集民意。学中文是“洋居民”呼声最高的需求,社区汉语班应运而生。
“不管是不是住在社区里,我们都不拒绝,也不收钱。想上课,就用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的积分来换。”鸡鸣山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工池圣灵说,每个学员至少需要累计参与志愿服务18个小时,才能完成汉语班课程的兑换。
为引导外来人员参与文明实践,该社区建立志愿积分双向服务机制,境外人员参与社区巡逻、文明劝导、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都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培训课程以及洗车券、洗衣券等社区服务。
于是,鸡鸣山社区就有了这样一个“独特现象”:上课时,他是汉语班的学员,下课后,这位学员又成了社区志愿者或其他外语角的老师。来自哥伦比亚的乔白曾经是汉语班学员,现在是社区的西班牙语老师。“社区需要我,我自己也乐意。”他说。
如今,当地还成立了义乌国际志愿者联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张春明介绍,该联盟主要由校内国际学生和在义乌工作的外籍青年组成,先后已有来自60多个国家(地区)的300多名国际青年,志愿服务内容涉及社区服务、普法宣传、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以义乌国际志愿者联盟成员为骨干,义乌涌现一支又一支国际志愿者队伍:“外事先锋”志愿服务队现有来自韩国、意大利、伊朗等10多个国家(地区)的“洋志愿者”,3年来累计开展服务1万余人次;义乌首个外籍税收志愿者团队“蓝雁”由来自10多个国家(地区)的30多名常驻义乌的外商组成;义乌国际消防志愿者现有外籍消防志愿者400多名。
数据显示,鸡鸣山社区及周边常年活跃着2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多名外籍志愿者定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时数已累计超5万小时。
11月中旬,第8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还走访了义乌“联合国社区”。“听说,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名客商常驻义乌,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程度让我非常感动,印象深刻。看到不分国籍、不分肤色的人们和谐相处,我感到尤为欣慰和高兴。”他说。(完)